时间:2023-4-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伏羲画八卦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我们知道卦的最早的知识来自于《周易》古经,但古经中只有六爻卦。而且古经中并没有记载八卦的来源,也没有说明六爻卦与八卦之间的关系。古经中并没有关于八卦的任何直接的知识。

我们获得有关八卦的最早知识来自于《易传》,《易传》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而古经是西周早期的作品,这两部分内容相去几百年,没有相一致的思想。《易传》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试图理解古经内容的作品,它们是最早研究古经文内容的文献。它补充了八卦的知识,八卦来历以及八卦与六爻卦的关系。这才有了伏羲画八卦的说法。据这个说法,伏羲观物取象,依据取象比类的规则创制了八卦的符号用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我们的问题是,《周易》古经中所缺少的八卦知识正是这些吗?我们要明确这些知识其实并非来自于古经文。

检验伏羲画卦说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是,八卦意义的上述定义能否帮助我们正确解读经文内容。众所周知,古经文内容仍旧未被正确解读,古经文究竟是在说什么从古至今还都是谜。如果八卦代表八种自然事物的关系不能帮助我们正确解读经文,也就意味着这些知识并不属于古经文,况且它们也的确并非来自于它。所以,我们对于伏羲画卦的说法要持审慎的态度,不可直接当作事实去对待。

我研究《易经》略有小得,去年出版了《周易探源》一书。我理解古经文内容时不需要八卦与八种事物的对应关系。而是需要我国阴阳学说的一个早期形态。其实古人最早的阴阳观念,来自于他们对春夏秋冬季节更替,以及与之相应的物象变更现象的观察而建立的,它们是这些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反映。所以,阴阳观念所代指的是具体事物和现象,并不是抽象的概念。阴阳这两个字最早的含义就是寒暑二气,也就寒与热的天气。春夏为暑热之气,秋冬则是寒凉之气。春夏为阳,秋冬是阴。

春为暑热之渐,夏为暑热之盛,所以春夏便区别了阳热的大小与强弱。秋为寒凉之渐,冬为寒凉之盛,所以秋冬便区分了寒暑之气的大小与强弱。所以春为小阳,夏为大阳,秋为小阴,冬为大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所以古人的太少即是今人的大小。

为了表述四气与四象学说的具体内容古人创制了二爻卦的四个符号用来代表小阳、大阳、小阴、大阴以及春、夏、秋、冬四时,并赋予其生、长、收、藏的意义。

春天的时候,万物发生,由里出外,这就是春曰发陈,也就是生,使用少阳这个符号来代表;夏天的时候,万物长成,行健泄气,若所爱在外,这就是夏曰蕃秀,这也是长,使用太阳这个符号来代表;秋天的时候,万物收成,由外向里,这就是秋曰收敛,也就是收,使用少阴这个符号来代表;冬天的时候,万物尽藏于居处之里,外无阳气,是谓冬曰闭藏,也就是藏,使用太阴这一符号来代表。生长收藏概括了与四时相应的物象的特征。四气和四象的学说就是我国阴阳学说的早期形态的主要内容,二爻四象卦是这个学说的符号语言,如数学工具之于物理。这些符号的意义是早期阴阳学说的具体内容赋予的,并不单纯取决于这些符号自身的特性。

三爻八卦以及《易经》六爻卦都是在早期阴阳学说赋予二爻卦的特定意义上的延伸。没有早期阴阳学说的具体内容作基础我们就不能很好理解经文内容。八卦这些符号是我国阴阳学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可能先于文字而存在,更不可能被无中生有的创造出来。《易经》经文的具体内容也不能证明八卦与八种自然事物之间这一对应关系,也就意味着这个关系不是来自于古经文,它与古经的思想并不一致。

春秋战国时代的学者为填补古经文八卦知识的缺失,将传说看作史实记载于易传中,反而给后人正确理解古经文内容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再者,《周易》六十四卦的符号与卦爻辞的文字部分本就是一个整体,不存在一个先画卦画再填卦辞爻辞的过程。《易经》的内容看似庞杂,却有着统一的卦象命名规则与爻辞释爻的规则,正如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掌握了它的原理,具体内容也就更容易理解了。我们研究《易经》就要从一入手,而不是多。

易经和八卦本身并不是我国文化的源头,它们是哪个源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产物,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它起源那将是比易经和八卦更为久远的事物或思想。易经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作品,但语言和思想是要比文字更久远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shanxfl.com/yjhzp/yjhzp/369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