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茌平平调秧歌

茌平平调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四百多年历史。平调秧歌也叫“摆渡口大秧歌”,流传在茌平区的洪屯镇摆(泊)渡口村周围和贾寨乡一带。

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与济南到邯郸的官道交汇于此地,以船为渡久之,村名随叫摆渡口。来往的官船与商贾常常云聚此地,歇息时无聊,请村上的老艺人表演传统节目,有时候也参与其中自娱自乐,相互学习,在滔滔不息运河之水的见证和伴奏下,渐渐形成了这一支摆渡口秧歌。

秧歌队在聊城古城演出

茌平摆渡口秧歌鼎盛于清末民初,以房庆万(绰号“大先生”)为代表,清末时期此人曾有过功名,颇有文采,擅长演绎“憨老婆”、“老养娘”,头戴老妇人发髻,上衣下裙,声音高亢洪亮,演唱委婉动听,表演细腻诙谐,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歌曲中的《战场五更》、《六出戏》等大部分都是他编写的代表作品,逢年过节受邀带领秧歌队去各地演出,并赴东昌府多次慰问抗日英雄范筑先的队伍,得到当时政府的嘉奖和赞誉。

韩德发继承房大先生衣钵,主演老太太,头戴艳花,绿裙红袄,腰系绸缎,左手拿绢,右手持扇,嗓音细腻,表演丰富多彩,像抖膀子跺句子,唱功表演无人能及。由于战乱时期,这代人都没有文化,仅靠口口相授,才勉强的将近百首秧歌词记住大半,流传至今仅五十余首歌词。

秧歌队的组成有锣鼓队、伞、板、棒、大领、花大姐、白蛇、青蛇、憨老婆、憨小、渔翁、县官、衙役、旱船、毛驴等组成。农闲时人员最多达多人,锣鼓队有鼓、大锣、中锣、小锣、大镲、小镲、唢呐、笙。鼓为令,唢呐吹奏《斗鹌鹑》《八月桂花香》等曲目,各种乐器相互配合,火流星开道,后面一杆大旗上写摆渡口秧歌队。

秧歌中“伞”的动作

秧歌中“板”的动作

伞、板分别带领两队依次前进。伞为头,队伍中的号令者,由嗓门洪亮,体格高大,威望高的人持伞。演出走街过官府喊清正廉洁之类,遇商铺喊恭喜发财吉祥的四句合辙押韵的战语。打伞人要脑子灵活,即兴发挥。耍伞有举、转、插、挑、抖、搂、滚等,动作要娴熟。伞为木竹结构,顶为红布,一圈黑色,有黄穗头。板为眼,队伍中与伞同步,听令于伞,用老槐木制作,上系红绸,一对铜铃铛,演唱时拍打节奏,唱毕时摇铃唤起锣鼓手。

秧歌中“打棒”的动作(1)

秧歌中“打棒”的动作(2)

秧歌中“打棒”的动作(3)

棒采用干硬木制作,打击声音响亮,打棒人一般4到8人组成,全体队伍中排第二位,古人入场时用棒开场子,演出时伞板站立中央,有跺句子“喊号”喊出节奏鲜明,吐字清晰,由缓到急的号子,打棒人围圈而打,有棒打四门斗,六扇齐,八面威之力。自年在聊城表演省里民俗专家看后喜之大赞,建议改名为山东第四大秧歌,以打棒之名更改为伞棒舞延续至今。

秧歌中的表演角色(1)

公子队伍中称呼为“大领”的,由长相俊秀个子挺拔的人装扮,风度翩翩,或提鸟笼,持文明棍,一副的风流倜傥。

“白蛇”、“青蛇”、“花大姐”,古时由男人装扮,满身的花花绿绿,头戴鲜花,扭扭捏捏,都一脸的妩媚。

“渔翁”和旱船吆喝声悠扬配合得体,骑毛驴的跑的欢快,前踢后挫,赶驴人持着鞭的吁吁喔喔。

秧歌中的表演角色(2)

“憨小”憨态可笑,拿着一个毛篮子,手举满是铃铛的花树枝,满场乱跑,言语不拘的满嘴跑火车,逗得观众前仰后合,“县官”一副高高在上,满口官腔,甩着扇子,带领着奴才相的衙役们。

秧歌中的表演角色(3)

“憨老婆”是演员中水平最高者,号称“老底包”,啥都会唱才行。手拿一把烂蒲扇,耳戴两个红辣椒,显眼的脸上点上黑痦子,是演唱时的领唱者,也称呼“搭调”。

秧歌中的表演角色(4)

秧歌入场唢呐吹斗鹌鹑调子,伞、板两队人扭着依次前行,先各自往外扭一圈后,第二圈对脸串花,第三圈跑剪子股,最后圆场由持板人跟上另一对的队尾,整个人员圆场成功。伞高举一顿,乐器停,开始派节目。古时候要先唱一首达秧歌压场,比如《年年有个三月三》《四画扇面》等。

现存的秧歌词五十余首,词汇丰富,几乎涵盖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著名聊城民歌《对花》就出之于此,歌词中既有歌颂又有赞扬,又有抨击也有失望,如《十恨》女人对自由爱情的憧憬,《战场五更》《刘关张》义气结盟,《四画扇面》的歌颂清王朝,《送张丈夫参军》对民国政府的怨恨等等。秧歌开场战语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知余心乐,将为偷闲学少年”,也道出了秧歌人,与人欢乐自己欢乐的情怀。有词为证,樱桃好吃树难栽,秧歌好唱口难开,红伞一抖派与你,要把脸先抹下来。

秧歌队下乡村表演

根据平调秧歌创作编排的棒舞《大地春》在山东省第三届“泉城之歌”音乐舞蹈调演中获创作表演三等奖;年编排的三人舞《荡子秧歌》在山东省全国“群星奖”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年在聊城民间文艺汇演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年4月编排的少儿舞蹈《伞棒舞》在参加全省“谁不说俺家乡好”地方文艺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被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录制在“音乐快递”节目中播放。

秧歌队在聊城古城演出

年根据平调秧歌创编的舞蹈《泰山童子迎全运》,参加在省会济南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演出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引起巨大轰动,为茌平赢得了荣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意识的增强,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加之老艺人的逐渐辞世,年轻人没耐心学习,使得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亟须我们加以传承和保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shanxfl.com/yjhtx/yjhtx/31652.html
------分隔线----------------------------